
在家庭里,哪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?
汪曾祺被誉为“抒情的人道主义者、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、中国最后一位士医生”。
之所以有这类赞誉,不止是由于汪曾祺不只文章写得非常好,而且先生身上有着文人雅士失落已久的、诗意的生活趣味。
汪曾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从日常的小事儿中活出一种自在的小幸福。
-01-亲子相处“没大没小”
汪曾祺在《多年父子成兄弟》一文中回忆说:爸爸对我们的学业是关心的,但不强求。
小时候,汪曾祺的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。常常得到老师的好评,爸爸就拿出去给人看。汪曾祺的数学学得不好,爸爸也从来不责怪,只须能及格,就好了。
他小时候爱画画,爸爸也从不指点他。只是爸爸画画的时候,他就会在旁边看,其余的时候,汪曾祺便在一边乱翻画谱,瞎抹。
初中时候,汪曾祺爱唱戏,唱青衣。爸爸就在家拉胡琴,汪曾祺唱。十七岁汪曾祺初恋,暑假在家写情书,爸爸却在旁边出主意。
在男生眼中,好爸爸就像君子,他有威信,但不高高在上;他宽厚仁慈,但绝不无原则;认真的时候像个榜样,玩起来的时候像个伙伴......
爸爸不会对汪曾祺的事指责批评,他特别喜欢加入孩子的创造,典型的孩子王。
说到这里,大家发现,汪曾祺身上不少的性格特点特质,是来自他爸爸,为人平淡随和,热爱花花草草,有旧时文人趣味。
如此的父子关系,说起来是让人羡慕的。不过却是极少见的。
身边的父子关系,和谐对抗的居多,有些甚至还可以说是非常紧张。在大家的印象中,最感人的爸爸的形象,是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是一个发胖的、日渐老去的男性,步履蹒跚的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身影。而朱自清却跟我们的爸爸,因父子关系不和谐,断绝来往。
在大家的文化里,就像龙应台那段著名的话:“爸爸妈妈子女一场,都是在目送彼此的背影日渐远去,而你了解,不必追。”
大家的亲情是一种“背影式情感”,爸爸送子女远行,爸爸妈妈失落,儿女挣脱。所以汪曾祺的父子相处模式,也给了大家新的启发。与其持续的告诫、控制,不如跟孩子打成一片。
-02-亲子相处“放养式”和“尊重”
汪曾祺有一肚子的才华,却把亲情和才情区别得非常了解,他非常疼爱子女。
儿子汪朗感觉,爸爸对子女的教育都是“放养式”,妈妈让他教子女怎么样写文章,家买了《古文观止》,翻了好几遍,就讲了半篇《五柳先生传》,这是记忆中唯一的教育。
汪朗说,爸爸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直接的教育基本没。
汪朝特别记得,当时有我们的朋友来家做客,爸爸就非常快像家人一样跟他们相处,完全没距离感。
他不喜欢倚老卖老,青年对他也不见外,有时能他能跟他们谈到夜里12点,大院门关起来了,青年翻着铁栅栏出去。
儿子谈恋爱,汪曾祺采取的态度是“不闻不问”。他感觉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。
汪曾祺说:儿女是是他们我们的。他们的目前,和他们的将来,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。
汪曾祺曾在张家口农村劳动,儿子婴幼儿园刚毕业,刚掌握汉语拼音,用汉语拼音给汪曾祺写了第一封信。汪曾祺没用汉字写,也用汉语拼音给儿子写了回信。
可见,他在同婴幼儿园的儿子在信件交流的过程中,非常注意细节,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。
反观大家目前有的父母,自己拿着手机,却需要孩子去看书;自己不努力,却需要孩子争气;爱孩子,就对孩子干预控制······
维吉尼亚·萨提亚在《尊重自己》一书中说:我就是我。天下之大,却无一人与我一模一样。有一些人,某些部分像我,但没任何一人,和我完全相同。所有源于我的,都是真真实实是我,由于那是我一个人的选择。
汪曾祺的“没大没小”,其实是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尊重,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、进步阶段,引导自我去发现,并享有生命的可能性,让孩子更接近自我的奇迹。
-03-亲子相处“没地位”
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曾回忆说,在子女心目中,汪曾祺是非常随和的人,非常随便非常温和,极少发脾气,在外面的影响力挺大,但在家是“最没地位”。
他这种地位“不高”,是他这方面没“占位”意识,在家人面前,他从不把自己看得非常高,就算是成名之后,统一的称呼就是“老头”,全家都叫他“老头”,“老头”来,“老头”去,哪个叫他,他都答应得很痛快。
在家,大家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,甚至是“践踏”他的作品。汪曾祺除去写文章,还会画画写字,但画完画后,孙女和外孙女都会挑刺,说爷爷画的是什么呀,荷花如何连水都没啊,而且画面空的太多了。还会提起笔来,在画纸上画上水纹,添上荷叶,如此一来,汪曾祺也是乐呵呵的,从不摆谱。
他的文章也常常在家遭受批评,孙女四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说爷爷写的东西一点也不好,由于没华丽的词藻。另一位孙女也附和,觉得文章的中心思想,一点都不突出。汪曾祺听了后,笑道“说得好,就是没华丽的词藻”。他觉得,“没华丽的词藻”是对我们的表彰。
汪曾祺在家主要负责写作、画画,负责家人的1日三餐。汪曾祺做饭很认真,买什么菜,配什么菜,都考虑好了。做好了饭,对老婆三请五请才上桌。而汪曾祺却和老婆感情深厚,在汪曾祺被打入右派下放时,他对老婆说:“松卿,等我四年。”老婆一个人拖着三个孩子,一直等到汪曾祺回来。
而汪曾祺与孩子、老婆相处时的“没地位”,其实正是相处间的一种平等。弯下腰、屈下膝,与孩子维持平视的高度来平等对话。
反观,有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看孩子,孩子一句话没说完,就是指责或羞辱。孩子做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事,就开始批评打击······在孩子面前饰演巨人的角色,高高在上的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。
维吉尼亚·萨提亚在《与人联结》中说:“自由地去看、去听,而非考虑应该怎么样去看、去听。自由地表达我们的想法,而非思虑应该怎么样去表达。自由地去感觉,而非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样感觉。”
给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,才能跟他们打造联结。在亲子相处中,汪曾祺的“没地位”,恰恰给了孩子自由的发挥空间,打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环境。